…甚多人無法意識,自己正重演過往應對的反彈,以生氣、害怕、逃避或暴怒應對:都是你害我遲到了、誰叫你不早一點出門、就是你把就是你把東西放在這兒,害我跌倒了。他們不是不理性,而是理性無法出現,他們往往很無助,等到情緒風暴過去了,他們遷怒某件事,或者遷怒某個人,抑或者深陷愧疚、自責之中,完全無助於解決問題
~~ 李崇建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
This entry was edited (4 years ago)
人類痛苦的一個源頭,是自己對自己的謊言。但這個謊言大多不是故意的,是為了生存而發展,在過往的負面經驗中,由我們的心智創造出來。
This entry was edited (4 years ago)
從過去威權的年代,逐漸解放出來,那意味著教育環境,已經不是過去「聽話」的年代,而要進入「對話」的 系統,但是人們不懂如何對話?這需要整個環境逐漸改變,變成不是聽從、叛逆、爭辯、忽略,去應對問題,而是真誠的交流溝通。

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,也需要對自己探索,才能和諧一致的了解自己,進而真正的表達自己。但是我們的教養模式,從無教導人探索自我,去探索自己的經驗、觀點、感受的原點,從何而來、如何而來?

因此過去應對孩子狀況,多半是說教、指責,想要解決問題,從來不是瞭解問題的成因,只是想要解決問題,而問題甚少得到解決。而大人的解決之道,也多半停留在幾種慣性迴圈,不易真正得到解決
This entry was edited (4 years ago)
…權威式教養,或者恩威並施的教養,教養的方式以「聽話」為主軸,以「控制」作為目的,針對的是「問題」如何解決,而非對「人」真心的關懷。教養者想要解決教養者想要解決問題,以權威說理、命令、給答案與責罵的方式,很容易創造出二元對立的關係,也容易讓孩子內在受傷,但這個傷害表面上看不出來,如冰山大部分潛藏在水面下
This entry was edited (4 years ago)
被忽略或長期辱罵的孩子,比較容易缺乏自尊;被殘酷對待的孩子,內在常有積壓已久的憤怒,需要用巨大能量來控制;早年受到遺棄與剝奪,成長後常將他人的舉動視為針對自己,也不易發展出同理心;不允許有自己意見的孩子,往往不能為自己作主,也甚難為自己挺身而出
「家庭中的每位成員,是否能一致且清晰的,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,以及關於對自己和他人的感覺與想法?
家庭成員溝通的時候,是否顧慮每個人的獨特性,做出的決定基於探索與協商,而不是基於權力?
而差異能被公開承認,並且促進彼此的成長?」
貝曼據此解釋一致性有三個層次:
  第一層是接觸自己的感受、承認自己的感受、管理自己的感受,對超理智的人而言這很困難。對超理智的人而言,在感受上一致,是很大的任務(案:不止是超理智,打岔亦是如此。)
  第二層次更為重要,就是與自我一致。不只是停留與感受一致,而能進入更深一層次,與自我和諧一致。你會更發揮功能、更滿足、更感覺自己是整體的。
  第三個層次,是與靈性的連結,亦即與自我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