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黨輪流尋租的結構

國民黨專制專政50年,形塑了一個黨國不分/國營企業/地方派系/黃復興的複合尋租(rent seeking)集團與尋租模式。李登輝時代對國營企業改革只做了半套,黃復興部分已經透過眷村改建、軍宅與過去十幾年的房市飆漲套利完成。地方派系是李登輝為了生存而結盟的盟友,也因而更加壯大。只有黨國不分這一部份,到今天算是有所改善。

民進黨的執政,花了好大的力氣,一方面收編地方派系、另一方面打擊與其不合的地方派系。他們順應這些地方派系/地主的複合體,不斷透過大灑幣蚊子建設的方式籠絡地方勢力、透過縱容農地工廠來繼續滋養這些地方派系,侈言居住正義,卻阻擋實價登錄改革、阻擋囤房稅的改革。換句話說,改革掉這種國民黨所建立的尋租結構,看來並不在此黨從政黨員的腦袋或議程裡。所以,可以順理成章地學國民黨對國營企業的人事作政治酬庸。

這整個尋租結構,簡直就是個完美的寶藏。把國民黨趕走,換民進黨享受。大概是這種概念。如果今天國民黨回來了,也不過是復辟而已。

台灣的教育產業是封閉的。特別是大學,不准國外大學來台設校。而教育部掌握所有國立大學的資源。所以,其實國立大學也是國營企業。用這個角度想,如果國立大學校長都要通過一個嚴格的遴選程序才能選出,為何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諸多國營企業的人事,不須通過一套有SOP的人事甄選程序呢?試問國、民兩黨何者有意願改掉目前國營企業人事用來酬庸的現狀呢?